首页 新闻 正文

这些常见的中药材,你认识吗?

时间:2019-11-08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贵州是中药资源大省,特定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药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作为我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贵州目前已经查明的中药材超过5300种。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

  常见中药材及功效

  天麻

  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能平肝、养血、息风、祛风、止痛,尤其擅长于平肝息风,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杜仲杜仲游离氨基酸极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质,是和绝大多数食品类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够水解检出对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药用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其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

  石斛

  石斛性味甘淡微咸,寒,归胃、肾,肺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首乌

  首乌,学名何首乌,其块根入药,可安神、养血、活络,解毒(截疟)、消痈;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是常见贵细中药材。

  灵芝

  灵芝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虚劳咳喘。

  鱼腥草

  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天冬

  天冬性寒,味甘,微苦。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用于治阴虚发热、肺痈、消渴等病症。天门冬含天门冬素、B -固甾醇、甾体皂甙,粘液质、糠醛衍生物等成分。天门冬有升高血细胞、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

  这几对长相相似的中药材,你分得清吗?

  1、五加皮和香加皮

  


  


  


  


  五加皮性温、味辛、苦。具有消炎抗菌、镇痛、解热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酸痛、四肢痉挛、腰膝酸软和体虚乏力。香加皮性温、味辛、苦有毒。具有明显的强心、利尿、消水肿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风湿性关节炎、心慌、气短和下肢水肿等症。两药作用完全不同,不可相互替用。

  2、鸡血藤与大血藤

  鸡血藤性平、味甘、湿,具有活血补血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不调、肢体麻木和放射性白细胞血、止痛、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胃用十二指肠溃疡等症。西药作用有异,不可相互替用。

  3、半夏和水半夏

  半夏性温、味辛,有毒,入脾,胃经。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解毒、止呕的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咳嗽多痰、哮喘、胸脘满闷和恶心呕吐等症。水半夏性咳嗽痰多、支气管炎。水半夏无镇咳作用。药物功能不同,不可相互代用。

  4、大茴和莽草

  大茴功能散寒止痛,理气温胃,临床多用于寒疝腹痛,中寒呕吐,饮食不化,胃脘胀痛等。更多的是用作食物调料,闻之香气浓郁,口尝先辣后甜。莽草:又名“红茴香”,闻之香气不浓,口尝先酸后甜,无辛辣感,有大毒。因其外形与八角茴香极相似,曾有误用致死的病例报道,故应提高警惕,加以鉴别。

  服用中药有这些讲究

  1、不宜食用影响药物发挥的食物比如生冷食物、浓茶、辛辣油腻食物、萝卜、腥膻类食物。这些类型的食物,有的会化解药力减少疗效,有的会降低吸收,更有的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因此在服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做好相关忌口工作。

  2、不宜为追求快速疗效而过量或长期服用中药比如决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长期服用决明子可能引起腹泻。益脾补气且清热解毒的干草长期服用会引起血压升高。民间谚语“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道理。

  3、特殊体质人群应谨慎服用中药比如脾胃虚寒者服用含有野菊花的中药后,有可能出现胃部不适以及肠鸣等症状。最好先从中医师那里或者自我测试,了解自己的体质情况。如果属于比较典型的某种体质,则应当在吃中药前了解对应的禁忌情况。

  熬中药并非越久越好

  专家提醒,煎熬中药越久,药效越好,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误区。清热类的中药尤其不宜久煎,一般15至20分钟即可关火服用,煎熬时间越久,反而会让药效流失。一般类型的中药,煎熬时间20至30分钟为宜。如果是滋补类的中药,可以稍微煎熬时间长一些,但也不能太长,一般40至60分钟即可。市民如果买药回家煎熬,一定提前问清医生,不要超时煎熬。

————————

来源:多彩贵州网

作者:简薏晔